以青力翻轉社區
自1960年代起國際開始營造社區浪潮,而臺灣的返鄉或進鄉青年力量更是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的重要核心!
自1960年代起國際開始營造社區浪潮,而臺灣的返鄉或進鄉青年力量更是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的重要核心!
二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地方都急需社會重建,而「社區發展」正是聯合國協助改善未開發國家社會經濟狀況的方法,鼓勵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組織和參與,期盼改善在地的生活狀況。受此影響,臺灣在1965年推行社區發展運動,希望由政府主導,從上而下帶動民間社區意識發展。(資料來源:國家文化記憶庫)
隨著時代變遷,臺灣社區發展的策略也逐漸轉變。1994年政府推動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」,透過公共空間的建築利用、產業文化與藝文活動等議題,培育社區公民的自主意識。
面對全球社會多元的挑戰,如人口老化、數位轉型、氣候變遷等,新世代的新興問題也讓青年參與,成為社區營造非常重要的一環。透過青年的活力與創意,讓社區裡不同世代有機會互利互惠、發揮能量與長處,共同面對問題,一同創造新願景。
如何培育更多青年投入社區營造? 中央與地方政府陸續推動許多不同的計畫方案,讓青年結合自身觀點、創意、跨域整合的能力,並透過參與計畫,為社區發展開創更多創意與潛力。相關青年參與社區計畫:
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「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.0」鼓勵青年組成團隊,針對所關心的社區提出行動計畫,提供資源獎勵青年自我挑戰、面對複雜環境與課題、與地方結合建立特色與價值,透過參與與實踐看見社區的新可能!
文化部推動「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」,則對準臺灣許多社區文化的需要,以及青年文藝實踐的需求,鼓勵青年結合社會創新的概念,找出在地村落文化發展更多值得推薦、擁抱夢想又值得深耕的地方。
農業部推動「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」鼓勵青年學子進入農村,駐村學習與農村居民互動、協助推動公共事務,引導年輕人引入全新思維與技術,創造永續農村。
而文化部推動「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」更著重於建立原住民青年在地支持系統、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。
當青年們走進村落、社區、部落或者多元的社會角落,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串聯社區,甚至找到整合資源、永續經營之道,創造創新服務的新知識經濟,豐厚未來的文化沃土。
以此發展出來的活動十分多樣,涵蓋了從文史保存與維護、社會創新、世代協力、數位轉型、友善環境教育、部落文化復振、到多元平權等議題,可說是玲瑯滿目。最終的成品可以是一家位於偏鄉的獨立書店;也可以是結合展覽、環保淨溪、短講、市集的文化快閃活動;也可能是部落耆老座談與日常工作坊;甚至是劇場舞蹈課程與展演,以貼近生活的方式,吸引更多的年輕族群的關心與起身投入。
看到這麼多可能性,是不是也讓你躍躍欲試,想要投入社區營造,讓自己的家鄉更美好呢?
發布時間:2024-12-03
版權所有 2022 ©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